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融通中西 创建新风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10-31 08:59:19 来源:网络
         近百年来,中国画人物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推进和人民大众对反映现实生活美术作品的广泛需求。中国画人物画在20世纪大众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高人民文化艺术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发展的助力来源于西学东渐过程中西画在中国的传播,西画以其写实造型与写生方法,形成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挑战。在清末、民初文人画过于重视模仿古人、忽视师法自然的情况下,西画的引进对中国画的作用是双重的:它一方面作为当时激进文化思潮利用的工具,压抑了传统文人画在新时代的自由舒展,把文人画逼迫到边缘地位;另一方面,它的造型观念和方法,被一些美术界先驱们在中国画领域尤其在人物创作中,加以借鉴和采用,形成中西融合体的新人物画。在这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当推徐悲鸿、蒋兆和、赵望云、叶浅予等人。他们在造型结构上参照了西画的素描、速写法,努力将其纳入中国画以线造型为基础的体系中。而他们的后继者杨之光、刘文西等,在50年代继续沿着这一探索方向,做出了突出成绩。而南方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新浙派”和北方以黄胄为代表的在写生基础上加强笔墨功力的艺术家们的努力,把中国画人物画又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卢沉、周思聪、刘国辉、吴山明等在人物造型结构和笔墨情趣上均有出色表现的艺术家,在80-90年代引领了中国画人物画新风气。但在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画复归传统笔墨思潮的崛起和新文人画的出现,以及艺术教育中人们对素描教学的质疑,写实类型人物画的处境不够理想。但这并意味着它的沉寂和衰落,一些矢志于融西法于中国画的艺术家们,仍以顽强和执着地进行新的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活跃于当今画坛的赵建成,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早在80年代中期,赵建成就闻名于画坛。他的作品《铺路石》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铜奖。之后,《厚土》、《金秋》、《孔繁森》、《西部放歌-灵光》入选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并分别获得铜奖、银奖和最高奖励。最近两年,他还承担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工程交付的任务,完成了大幅历史画《国共合作1924•广州》的创作。



          赵建成何以能在众多的国家级的展事上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回答很简单:依靠他的艺术实力。这里,主要是指艺术家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力。为获得更为坚实的造型能力,已经取得不少成绩的赵建成做出了惊人之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画界兴起复归传统笔墨浪潮、对融合西法造型的国画人物画的艺术价值有所怀疑时,赵建成却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研习油画,深入钻研油画的造型、结构、色彩和空间处理的技巧。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因为他在实践中体会到,深入研究油画的造型观念和技巧,能有助于吸收其长处以弥补中国画人物造型的不足。事实证明,他对油画艺术的钻硏取得了成效。在中西绘画语言的比较中,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他还需要做哪些“取西补中”的努力。



          至于在国画人物画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笔墨的功能,这是赵建成需要解决的另一课题。自90年代中期至今十多年来,他又在书法入画、如何更纯熟地使用笔线墨彩来塑造有扎实造型结构的人物形象方面,做出了艰苦的探索。赵建成的这一做法,不禁使我想起上个世纪50、60年代一些杰出的中国画人物画家所走过的道路。方增先、卢沉、周思聪、刘国辉等人,都受过严格的素描训练,其中有的是从油画起步转入中国画创作的。学习了素描,又要摆脱素描立体造型的束缚,强化笔线和墨彩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写实派人物画家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赵建成同样是如此。



          假如把赵建成近十年来的创作和他以前作品做一比较,就可明显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样是写实手法,近作写实中的写意成分大大地加强,人物形象更具有神韵;绘画语言尤其是笔墨变化的情趣与油画块面造型、笔触和肌理结合,更富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假如说90年代上半期的《金秋》标志着他新艺术风格形成的话,那么后来陆续推出的《孔繁森》、《穿过沼泽》、《阿爸》、《凉山秋色》、《西部放歌-灵光》以及历史画《国共合作1924•广州》和《先贤录》系列,显示出他的个性风格越来越鲜明,艺术技巧和手法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赵建成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艺术家,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他重视写生,重视搜集第一手资料,如在接受《国共合作1924•广州》的创作任务后,为了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情景和社会氛围,他不仅到广州博物馆考察第一次国民党代表大会会址,还查阅了数以万计的历史图片。至于对作品如何表现两党“合作”的主题更是反复推敲,从大的构图到具体人物形象,精心营造。在《先贤录》系列中,他在水墨的自由挥洒与色彩、肌理的交响中,驰骋自己的才赋,表达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态度,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与传统人物画相比较,赵建成的人物画不以笔线造型见长,但并非不重视线的作用。在《国共合作1924•广州》的群像中,他在线的运用上匠心独运,一条条变化有致的垂直线,不仅加强了画面的整体感,而且恰当地表达了国共要人们的团结气氛。在表现我国近现代书画大师形象《先贤录》的系列中,康有为、蔡元培、弘一法师、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人物,有坐有立,动作、神情各异,作者重点刻画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部分,布局中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虚实巧妙转换,线与块面融为一体,墨与色相互辉映,自有耐人寻思的趣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在运用线的长短、粗细、曲折变化的同时,在形体结构中仍有线的意识,线似乎隐藏在形体之中。这样,他的人物画以形体塑造的浑厚、坚实,以墨与色彩的浓淡虚实所造成的丰富,既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艺术语言,又有异于其他“中西融合体”画家们的技巧,而在画坛独树一帜。



          绘画风格的独特性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创作者活泼的思维状态,也折射出一个民族生气勃勃、不因循守旧的进取精神。具有独立品格的艺术创造,也有助于培养广大观众独立的个性意识。中国画虽然是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有传统的笔墨规范,但是相对来说,它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它鼓励用不同风格、手法去创造意境,这是它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生命力的秘密所在。当今中国画坛的人物画有遵循传统文人画法的,有参照文人画之前院体画、洞窟壁画和民间绘画方法的,有借用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技巧的……问题不在于采用何种语言方式,关键在于能否塑造好人物的形象,能否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传达时代气息。从这个角度去评价赵建成的人物画,其创新的价值是毋容置疑的。尤其在今日中国画坛,当有人对现代人物画采取冷漠态度时,赵建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成果,更值得我们珍惜和爱护。



          赵建成正值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创作旺盛期,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以古人横匾上“敦行不怠”的题词自勉,决心勇攀高峰。我想,包括在中国画人物画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体格、面貌尽管各有特色,但必须有充足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而作品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则来源于作者的学识和修养。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赵建成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疑,也正是有这一点认识,将会驱使他继续奋进,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度,使其散发出更浓郁的民族风采和时代气息!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11 queries